第十二章张梁的建议
张梁没有回应王工的话,看着正在浇筑混凝土的现场,陷入沉思。 “王工,你见过路缘石摊铺机吗?” “路缘石摊铺机?见过,咱们市公路工程公司就有一台这样的摊铺机。”王工一愣,不知道张梁突然提摊铺机干嘛。 “路缘石摊铺机浇筑混凝土路缘石,可以自动振捣塑型,其实你们也可以借鉴路缘石摊铺机的原理,制作一套类似的模板出来,那样无论是施工速度还是质量都要比现在好的多。” 王工他们现在的混凝土浇筑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把混凝土倒到土坡上,然后人工一点点找平。 浇筑速度慢不说,质量方面,也不好控制。 “怎么借鉴?还有您说的那个模板是?”王工来了兴趣。 “你看,你们现在是在土坡上直接浇筑,这样的施工速度太慢,因为人为的因素太多,质量也不好控制!如果你按照成型后的梯形渠的尺寸打造一套模具,盖到梯形渠上,它和土坡是不是就组成了一套板墙似的模板?”张梁一边在地上画出示意图,一边给王工讲解着。 “这个就是路缘石摊铺机的原理了,你做的模具就是摊铺机上塑型的模板,土坡就是路缘石摊铺时修筑的土模!” “我知道你说的办法,可是每次拆装模板太麻烦,还不如现在施工速度快!” “我说的模具不需要拆装,只需要在水渠两侧坡顶加一条轨道,在模具上安装四个滚轴,担到导轨上,然后拖着模具前行就可以了!” “拖着前行?可是这样一来,水渠的尺寸怎么保证?” “模具的尺寸是固定死的,你只需要把导轨的高程控制好,这样就能保证成型后的混凝土尺寸。” “这样能行?” “为什么不行?你自己琢磨琢磨!我们这就是一个简易的混凝土摊铺机,振捣棒振捣代替摊铺机的机械振捣,浇筑完一段后,你可以用三轮车或者拖拉机拉着模具往前行走,只需要控制好导轨的高程还有混凝土的塌落度,速度绝对比你现在快很多!” “上料这一块怎么办?还是人工上料?” “你不会在模具上增加一个集料口?” 王工低着头,沉思了半天,才拍着大腿叫道:“梁子哥,你这个注意太好了!这样一来速度可就快多了!只是这个模具可不好做!按照你说的这模具太复杂!一般模具厂都不一定能做的出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麻烦也要做!不要忘了,你们不是就干这么一道水渠!以后水渠的活还有很多!”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是持续的,因此不用担心模具做出来以后用不到。 单单周文涛这五公里的梯形渠,光节省的人工费,打造一套这样的模具都是值得的。 其实不是张梁比王工更厉害,而是王工干惯了小型工程,思维被禁锢住了,一想到打造新模具,没有考虑节省的人工费和工期,先被高额的模具费给吓退了。 而张梁刚才工程部队退役,作为工程兵,他们需要考虑的和王工不一样,他们考虑是如何快速修筑一条道路,如何快速修建一座桥梁。 军人只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战斗,一个是战斗。 作为工程兵,为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是他们的战斗。 野战部队战斗准备阶段是磨炼杀敌技能,他们工程兵的战斗准备阶段,就是思考学习如何能够更快、更便捷的修建好上级交给的任务。 张梁在部队上,对现在市场上所有正在使用的工程机械都进行了一番研究,不光学习怎么操作,还要研究它的工作原理。 所以说三级军士长不是请客送礼就能晋升的,每一个军士长都有自己的绝活。 王工掏出随身带着的笔记本,按照张梁说的,在上面快速的画出简图,“梁子哥,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不得不说,王工的技术,只看简图就能看出来,很扎实,虽然是一张简图,但是画的非常规范。 张梁接过来,在上面稍微修改了一下,还给王工。 “梁子哥,太感谢你了!你可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估计老贾要是知道这个模具是你提出来的,会更讨厌你!”难的王工也会开玩笑。 “讨厌就讨厌吧!如果他只是盯着多个一个工,多赚十块钱,那他的格局也就那样了!”张梁无所谓的摇摇头。 “老贾这个人,干活还是很实在的,也是个多面手,瓦工、木工、电焊工都能干,就是有点小心眼!”王工替老贾解释了一句。 “梁子哥,我去找周总,汇报打造模具的事情,这边麻烦您帮忙盯着点!” “行,没问题。” 混凝土现场离不开技术人员,这个也是现在这种施工模式的弊端。 因为人工作业,存在太多不稳定因素,必要有技术人员在现场盯着,随时监控混凝土的浇筑尺寸,和施工质量。 ················ 晚上张梁再次在家里招待朋友。 来的都是他的发小。 只不过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们和周文涛等人,因为身份、社会地位的差距,慢慢的疏远,最后就算是喝酒,也是各喝各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谁看不起谁,而是因为社会地位,接触的阶层不同,大家在一块,缺少共同话题,强行做到一块,只会让大家都觉得尴尬。 晚上六点,发小们相约而来。 “猴子,你小子真是一点都没变样!你说现在生活不错啊!怎么就是不长肉呢?”张梁大笑着锤了当先进来的第一个瘦的像麻杆的青年。 “哈哈!梁子哥,别看我瘦,可是骨头里都是肉!轮干活,他们几个都不是个!”猴子摸摸鼻子,大笑着说道。 “梁子哥!” “梁子哥!” 后面来的人纷纷和张梁打招呼。 大家叫张梁哥,不是因为张梁比他们都大,这个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张梁是孩子王,村里的这些孩子,哪怕比他大一两岁的,也都管他叫梁子哥。 “既然都到齐了,别在门口站着了!走,到屋里去咱们边喝边聊!”张梁笑着招呼这群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