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初二
“他俩还小,家里也不缺他俩干活。多念点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到时候住在我这,也不用来回跑啥的。”张氏就道。 张王氏就对张氏说,张青山和李氏的意思,到时候小龙和小虎过来,束脩按学堂的规矩交,另外还自带口粮。 “可别再说这个话,让你姐夫听见。”张氏故意板起脸来道,“他早说过了,两个孩子,能吃多少,用多少。现如今,我们也不缺这些。……巴不得家里多俩孩子,每天也热闹。这话可再不许提了,要是再提,就生分了。” 张庆年和张王氏又和张氏唠了一会闲嗑,又说起张采云开春就要成亲的事。张采云和陆炳武的婚期已经定了下来,就选在来年的二月初四。 “学堂开学也是二月份,估计大约是二月上旬,也就在采云成亲之后。” 以后张采云嫁到镇上,小龙和小虎在连家上学,姐弟们相互之间也能经常见面、相互照应,张家都觉得十分合心。 因为年根底下,家家户户都忙,张家还有张采云的婚事要准备,因此,张庆年和张王氏吃过了晌午饭,就告辞回去了。 别处的年礼也陆续地送到了,吴家今年的年礼也格外丰盛,只有老宅,还是雷打不动,收了连蔓儿家的年礼,但却没有回礼。礼尚往来,这在老宅与连蔓儿家之间,是不存在的。 而周氏对此颇为理直气壮,连守信是她和连老爷子的儿子,孝敬他们什么都是应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连守信如今富裕了,可老宅相比起连守信来说,却很穷。 连蔓儿一家对此习以为常。也懒得过心了。 转眼就是除夕,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团年饭,守岁。除夕子时,庙里的大钟声响起,宣告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也宣告着,五郎、连蔓儿和小七又都长了一岁。 大年初一大清早,一家人起来。都穿戴齐整,第一件事,依旧是出门去到牌楼前跪拜上香,接着回到家里,请张氏和连守信上座了。三个孩子给夫妻两个拜年。 看着地下打扮的齐齐楚楚的三个孩子,连守信和张氏都忍不住眉眼带笑,等三个孩子行过礼,忙就将三个孩子拉起来。连守信和张氏就又拿出荷包来,给三个孩子压岁钱。 连蔓儿笑眯眯地接过大红的荷包,打开来看了一眼,里面是四个黄灿灿的小金锞子。今年连守信和张氏都做了官。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也翻了番。 小七看见金锞子,欢呼了一声。 唯有五郎,捏着手里的荷包,脸上些微有些纠结。 “哥。怎么,嫌少啊?”连蔓儿就小声问五郎,“那咱再多要点。反正今年爹娘发财了。” “不是。”五郎被连蔓儿说的笑了,“我是觉得。我年纪大了,是大人了。好像不该再收压岁钱了。” “为什么不收?”连蔓儿忙就道。这可是便宜的事,能够收压岁钱收到一百岁,她都不会厌倦。“哥,你多少岁,那不还是咱爹娘的儿子,在爹娘跟前,不管啥时候,你都是孩子。” “爹,娘,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连蔓儿又问连守信和张氏。 “对,蔓儿说的对。”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笑着道。 “那,爹、娘,这压岁钱,你们会一直给吧。不管我们长到多少岁?”连蔓儿又问。这种事情可得趁着年纪还小早点确定下来,这样才好每年都有钱拿。 “对,不管你们长到多少岁,一直有。”连守信很大气地挥了挥手,笑道。 “都有,一直都有。”张氏也微笑道。 连蔓儿和小七两个就欢呼了一声。 “哥,你要是不好意思拿,你那份我替你拿着。”连蔓儿又笑着对五郎道。可以多拿一份钱,连蔓儿乐意的很。 “哥,我也能替你拿。”有好事,小七也凑过来,要分一杯羹。 “都想什么那,谁也用不着你们,我自己个拿着。”五郎急忙将荷包贴身放了,似乎很怕被弟弟、妹妹给抢了似的。 三个孩子就笑成了一团,连守信和张氏也都乐得眉开眼笑。 等叫人摆上饭桌,端了热腾腾的饺子上来,一家人刚吃了没几个,拜年的人就上门来了。 与往年一样,大年初一就是这样在拜年与招待拜年的繁忙和热闹中过去了。 大年初二,一家人依旧是早早地起来了,张氏带着连蔓儿,领着几个小丫头又将家里收拾一新,还让厨房准备了各样精致的点心。今年的大年初二,对于连蔓儿家来说是特殊的,因为这是第一年,家里将会有来串门拜年的姑奶奶和姑爷。 吴家与连家交好,吴玉贵和吴王氏都是到了去,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因此,吃过了早饭,不用吴家兴和连枝儿自己提,就主动催促着两人早早地到三十里营子来。 闺女和姑爷来了,连守信和张氏都喜的眉花眼笑。许是因为成亲了的缘故,吴家兴看着更加老成了,而连枝儿的脸上和身上也略有些丰腻,渐渐地有了年轻少妇那种迷人的风韵。 张氏和连蔓儿将连枝儿接近后院,母女三个在炕上坐了。小丫头们鱼贯而入,将各色茶点摆了满满一炕桌。跟随连枝儿来的媳妇和小丫头从张氏这里得了赏钱,就被打发了出去,屋里只留母女三个自在说话。 因为连枝儿是冬月底成的亲,之后腊月大家都忙着过年的事,除了回门那一次,几乎就没再回来过,因此这次见了面就格外的亲热。 “你公公婆婆可都还好?”张氏先问吴玉贵和吴王氏。 “都好,公公婆婆让我代问爹娘好。”连枝儿就道。 今天是姑奶奶回门,吴玉贵和吴王氏没有跟来的道理。不过,吴家初四请客,连家初六请客,到时候两家人自然会见面。另外,两家人还商量好了,等稍微空闲下来,两家人再单独的聚一聚。 接下来,张氏就又问起连枝儿在吴家的生活起居。主题莫过于一件,就是闺女在婆家过的好不好。连枝儿都笑着说好。 娘儿三个絮絮地说着家常,连枝儿就告诉张氏和连蔓儿,年前吴王氏如何带着她准备过年的东西,又如何带着她准备给各处的年礼,又说过年,吴王氏、她还有吴家玉都下厨亲手做了菜等等。 听着连枝儿的叙述,连蔓儿惊喜地发现了连枝儿的变化。 “娘,你发现没有,我姐现在,比在家里的时候可能干多了。”连蔓儿就笑着道。在说起那些亲戚往来等事的时候,连枝儿俨然已经是个能干的小媳妇了。 “可不是咋地。”张氏就点头。 连枝儿变得能干了,这与她身份的转换有关。作为吴家唯一的媳妇,有些事她必须要学会。而另一方面,通过连枝儿的叙述,连蔓儿也发现,连枝儿的变化与吴王氏也有很大的关系。 吴王氏带着连枝儿做事,教了连枝儿很多东西。 “……有些事,在家里从没做过,婆婆教给我,很有耐心。”连枝儿也道。 其实,吴王氏与连枝儿的这种婆媳关系,才应该是正常的婆媳关系。也是对一个家庭最为有利,最有益于家庭的和谐和发展的关系模式。 婆婆可以成为媳妇的好老师。 这个年代,很多女孩都是年纪小小就成了亲。因为年纪有限,经历也有限,这导致她们嫁入婆家后,还有很多事情不懂,心智也不够成熟。这个时候,婆婆对她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张氏和连枝儿这母女两个,可以说是这方面两个极端相反的例子。 张氏嫁入连家,周氏并没有教她什么,就是张氏的孩子都那么大了,张氏在连家也只有听吩咐、干活的份,而对家事却没有任何发言的权力。而同时,周氏还将她洗脑成为一个愚孝的,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的媳妇。 而连枝儿嫁入吴家,却被吴王氏带着学会了很多东西,渐渐地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的小媳妇。 周氏作为婆婆,要的是对她俯首帖耳,没有自己的儿媳妇,别的事情周氏一概不管。吴王氏却肯教导儿媳妇管家理事,这才是为了家庭,为了儿孙的以后着想。 “你婆婆可是个能干、到了去的人,你跟着她好好学,以后当家立事,娘也能放心。……好好孝顺你公公、婆婆……”张氏就道。 “嗯。”连枝儿自然点头。 “娘,”连枝儿见屋里没外人,似乎是犹豫了一下,才脸色微红,又微微压低了声音,在张氏的耳边说了句什么。 “啥,真的?”张氏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嗯,我也说不准,所以问问娘。”连枝儿有些扭捏。 “傻孩子,”张氏的神色柔和的几乎要融化了似的,“这就八、九不离十,跟家兴说了没,跟你婆婆说了没?” “还没,也还不一定那,我、我啥感觉也没有。”连枝儿又扭捏地道。 “娘,姐,你们在说啥?”连蔓儿看看张氏,又看看连枝儿,“是不是,我姐有了?” ** 二更,求粉红,求进前十o(n_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