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议
元宵节一过。 大宋开始步入绍兴元年。 大朝会又准备召开了。 上上下下就这么几件大事,孟太后卧病在床,金人使者跑过来催问岁币,西夏的使者也到了,李乾顺也想和大宋递交合约,他们又一次投降了。 这种投降和往常一样,没有丝毫的诚意,就是要银子要粮食,然后管大宋爸爸伸手罢了。 以往的时候,若是宋朝不同意,他们就会派兵打到宋朝,直到宋朝同意他们的投降为止。 可如今局势变化莫测,西军也是今非昔比,不仅有各路名将坐镇,还有一个大四川全力支持着西线。 西夏的兵马本来就是捉襟见肘,现在又占据了一大块地盘,西军可不跟你客气,曲端,吴玠,刘锜他们联手又夺回了不少失土,打西夏人比打金人更加简单一些。 而大宋也开始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四川的赵开,刘子羽,张浚。 当然,他们更加炽手可热的人物叫秦桧,可秦桧现在谋划的职位就是所谓的都督府。 要换做几天之前,秦桧或许还能得到相公们的支持,尤其是范宗尹,李直等人的鼎力支持。 可秦桧这些天上蹿下跳,俨然是一副幸臣的模样,可即便如此,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赵官家居然是一种默许的态度。 秦桧的诗词,居然被赵官家奉为经典,众人开始心里面不是滋味了。 在宋代历史上,以科举出身官僚为主体的文官士大夫集团及其阶层无疑担当了政治中坚的角色。 而通过“黄袍加身”取得皇权的太祖总结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来确立治国方略时认为,武将拥兵自重、武力干预政治是政权面临的最大危险。 据此,太祖初步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在朝廷中确立了文臣处理政务的原则,在地方机构中则不断派出文臣担任州县官,尤其是通过群臣拜谒孔庙,进一步从思想和精神上加强了对士大夫文官的认同。 而太宗则用过大张旗鼓地推崇科举考试,重建昭文馆、集贤院和为翰林学士院题写“玉堂之署”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文官士大夫的地位。 之前宋朝统治者政治上对文官士大夫集团的选择初步完成。 于是宋朝的文官集团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古夷狄盗贼之祸,皆将帅之臣玩寇以自安,养寇以自固,誉寇以自重。” 云,就要硬云。 这些文官们的思想:这天底下哪有什么敌人,全都是咱们自己人在作乱,好好的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武将严防死守,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冒头的机会。 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连皇帝都朝不保夕,谁拥有军队,谁就有政治资本,进可以称帝称王,实施割据; 退可以投敌,谋个一官半职,就算跟着原先的皇帝打工,朝廷也会给其安排一个好官职的,这就是有私人军队的好处。 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都督府的构想,这些相公们基本同意了赵旧的提议,并且一致认为都督府的主帅应该有一名相公担任。 而他们推出了两个心目中的人选,张浚和吕颐浩,赵旧推出来的人物却是秦桧。 相公们提出督视军马由参知政事兼任时,其统帅部称为参知政事行府、参政行府,由枢密院长官兼任时。 统帅部则称为枢密行府,一般都通称之为督视军马行府、督视行府、督视府,简称为行府、督府,设于战区内某地。 赵旧一听到张浚的名字,顿时就感觉头都大了,名臣不错,可架不住您老人家老是打败战啊,要是真的让你掌管了都督府,以后我们大宋还玩不玩了? 所以第一次大朝会并没有解决问题,张浚和吕颐浩,秦桧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落选。 这时,南方却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叛乱。 整个宋朝的目光顿时被淮南淮北的叛乱给吸引。 当初岳飞和刘光世好不容易剿灭了一股大叛贼曹成,还将另一个大寇李成赶往了北方。 眼看着南方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钟相杨么这边大爆发了,一大堆土匪,山贼,乱军,流寇涌向湖南。 因为就在家门口的缘故,赵旧心血来潮,直接不动声色地对群臣说道: “朕亲执督视军马由参知政事,御驾亲征,也让大宋天下的军民看看,这个都督府是否可行,朕当为天下先。” 群臣:。。。。。。 摊上这么一个任性的赵宋官家。 大家伙也是呜呼奈何。 大多数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是从未发生过,还有少部分人心有下忿,却无力阻止着越来越轻佻的赵官家了,可大家更不想看到一个暴君的出现。 大宋可没有霍光,眼前这个天子也不是他们这些宰相能够随意摆不得了,在河北时,或许还有操作的空间,现在赵官家奠定了名分之后,天下何人能废么? 太上皇再牛逼,也终究只是太上皇而已。 更何况这两届的太上皇根本就不牛逼,甚至还有些搞笑。 再把目光放回到洞庭湖。 赵旧一开始没打算那么早解决钟相杨么,因为他们是自己留给岳飞的经验包,可以说岳飞的岳家军崛起,钟相杨么他们至少有三成的功劳。 岳飞就是在江南这几年成长起来了,顺便拥有了自己精锐的部曲,等到北伐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二十万精锐。 朱仙镇大捷,郾城大捷,步兵大败骑兵的神话,数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大捷,岳飞能够成为南宋第一名帅,前期的积累必不可少。 就比如说这一次平叛,赵旧点了岳飞的将,顺便还带着杨再兴,牛皋,王贵,张宪,王贵,郦琼,刘光世等人。 几乎凑集了小半个岳家军的阵容,而这些平叛大军的主力也是以岳飞的步曲为主。 这下子轮到另外两位大将郁闷了。 韩世忠,张俊不高兴了。 这么大规模的大战他们居然没有份,反而是他们的一些部下居然还被抽掉了,岳飞这是多大脸面? 至于刘光世倒没有多少人记恨,一方面资历摆在那里,另一方面管的也不是野战军,他这个讨贼相公,迄今为止也只有两万多人的兵员额度。 而且,刘光世十分会做人,擒获了不少可以用的士兵,大手一挥就补充给了那些将军们,韩世忠张俊对于那些见了血的老兵是来者不拒啊。 言归正传。 韩世忠,张俊自然是入宫找赵官家,总要评出来的是非曲直,凭啥他们捞不到半点肉吃。 入得宫内。 赵旧亲自招待这两位大将。 乐呵呵的说道: “朕猎于林,得兔两只,可惜今日没有射到三百只兔,否则便可以犒赏三军了。” 张俊舔了一下嘴唇,拱手说道: “这有何难,围而剿之,大军将其堵住,围猎便可。” 射兔狂魔的称号就算了,赵旧就是随口调侃一下而已,他可不想学某个不要脸的麻子脸,把集体的劳动成果放在自己身上。 三人就围在一起吃着兔肉火锅,韩世忠,张俊顾左右而言,其他扯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两对亲家说着不着边际的话,赵旧都替他们感到着急,最后擦了下嘴巴,放下了筷子,言道: “朕也猜到了你们来意,是想抱怨?还是想请战,朕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韩世忠这个韩泼五直接傻憨憨的一笑,然后用衣袖一抹嘴巴,言道: “官家俺这个人就是直性子,有什么就说什么,心窝子里面藏不住话,岳飞为何这么值得官家看中? 他才打了几场仗?俺和张俊的功劳甩了他十条街不止,到如今却连仗都捞不到了,俺不服。” 张俊也道: “唉,官家,俺不求什么关照,只求一碗水端平,他岳飞何德何能,俺也不服。” 其实在历史正常的进程中,岳飞有一段时间和另外三位南宋中兴名将的关系并不太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历史上岳飞崛起的速度也很快,三十多岁就和那些老将平起平坐了。 而这个时空就更早了,赵旧比以往的时候更加器重岳飞,从他部队的赏赐,还有部队的装备,以及朝廷的侧重方向就可以看得出来,赵旧对岳飞有一些厚爱的意思。 甚至是羽林军培育养出来的军官,赵旧都会优先将其送到岳飞的部队当中深造,这样的待遇,如何能不让几位太尉眼红? 而他们眼红的对象,就是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岳飞。 岳飞没有察觉吗?岳飞其实早就察觉到了几位同僚和上司的敌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岳飞本来想给那几位送去大量的财货,可如今战事紧张,朝廷吃紧,大批的抚恤金还没有着落。 岳飞只好等平定完江南的叛乱之后,再想办法讨好几位太尉了,到时候咬咬牙也要凑出一些东西了。 历史上,岳飞就是如此办的,岳飞顺治送给了韩世忠一艘楼船,这才让两人的关系重归于好,没有了往日的间隙。 赵旧看了两位大将良久,长吐了一口气说道: “大宋养着近百万兵马,能战者半数可有?” “未有…” 两位大将都老实地回答道,这确实是大宋的现状,刨出一部分喝兵血的,再加上一部分关系户,再加上一些不能战的老弱病残,一支大军中能超过半数的兵马能战而不散,就算是精锐了。 大宋真的要是有五十万可战之兵,靠人数都能堆死金国了,岳飞就是这样办到的,而且他只有二十万精锐。 赵旧苦笑一声道: “你们只知道岳飞陡然身居高位,而立之年却能和你们这些大将平起平坐,心中自然是郁闷。 可你们知道岳飞部队的军纪吗?就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岳飞破曹成,大军缴获的物资粮粖银钱末丢失一分一毫,如数上缴国库,这样的军纪,扪心自问,你们能做得到吗? 当初李伯纪上书言事时,朝野震动,谓岳飞有古之名将之风,那时你们还在北边可能还未知晓,可岳飞岳家军却留下了一些名言,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 自建炎三年(1129年)独立成军以后,岳飞所部一直以“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兵不犯令,民不厌兵”而著称于世,朕如何能不厚待之。” 韩世忠,张俊脸上都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两个一向都是以贪财好色著称,不去劫掠百姓已经算得上是严于律己了,哪里还能做得到像岳飞这样圣人的标准。 韩世忠咬牙说道: “俺做不到岳飞这样,可俺却不怕死,只有对官家忠心耿耿的真心,军纪这一方面,俺虽然比不上岳飞。 但也想亲自去瞧瞧,他岳飞是如何治军,官家若是欢喜如此大军,俺放下身段跟着学习一番,也落得一个不耻下问的好名声。” 看着自己的同盟瞬间背叛。 张俊哭笑不得。 这种时候哪里少得了他表忠心啊。 张俊也道: “俺也想着让皇宋的兵马都变的军纪严明,既然岳飞那里有好法子,那俺也想厚着脸皮的去讨教一番,还请官家答应。” 说实话,他们心里面还是有些不服气,他们到想去看看这个岳飞岳小兄弟究竟是在做秀,还真的是如此行事。 赵旧大手一挥说道: “此事就包在本都督身上了,不过你二人只能戴着眼睛和耳朵去,要是敢胡言乱语半句,看朕定不饶你们。” “诺……” 岳飞万万没想到,半个月后军营会中会迎来几个不速之客,他是没有一丝丝防备。 …… 钟相杨幺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金军南下之时。时值北方燕云十六州丢失以后,金军乘胜打压北宋政权,妄图力克中原。 金灭北宋以后,康王赵构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 宋溃军南下之时,沿途生杀掠夺,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起反抗。钟相杨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揭竿而起。 这也是两年前的事儿了,而赵旧之前一直放任不管,实在是因为朝廷有心无力,一方面有亡国灭种的危机,另一方面赵官家也察觉到了不对。 按照历史的进程,钟相杨么起码要到数年之后才会发难,可现在这一过程提前了,而且他们的部队居然扩充迅速,接二连三的收拢了周边大大小小的势力。 这种不寻常的情况吸引了朝廷的目光和赵旧的注意。 于是在绍兴元年,大宋开始了动员兵马,准备第二轮剿灭江南的匪寇。